Search

兩代本地藝術家首合作製「藍曬五幅裁」 望承傳傳統工藝 - 香港01

divertissementgo.blogspot.com
最後更新日期:

不同年代的本地藝術家首次相遇,展開一個承傳傳統工藝之旅,並將藍曬藝術融合在五幅裁內。「祺袍堂」的靳青青老師學習製作旗袍逾20載,她希望此傳統工藝,能像播種一樣有人承傳下去,在緣份牽引下認識到藍曬藝術家黎嘉玲,二人首次相遇便擦出火花,成功製作成「藍曬五幅裁」。

「祺袍堂」的靳青青老師(左)製作旗袍逾20載,她希望有人能繼承真正的傳統手藝。(陳諾希攝)

旗袍,不僅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服飾,更是代表中國文化,而它源自於1920年,旗是指滿清人(旗人)的衣服,後來滿清人入主中原後所引進的袍服。一尺布承載着古人的中國民間小智慧,更承載着中國的旗袍文化。衣服上的一尺,織布的技巧,物料上的利用,這些元素與旗袍的關係密不可分。

認識每尺布的故事

靳青青老師熱衷於旗袍「五幅裁」工藝文化,她在1998年跟隨師傅學製旗袍,直至師傅過世才開設工作室。在學製旗袍期間,她不斷思考旗袍的由來,更找了不同史書曾記載過中國服飾的文化及其箇中意義,尋根究底。她認為傳統工藝與生活息息相關,由衣服去思考人民的生活,每個工藝都有其作用。一把尺就如做旗袍的原則,跟隨老一輩的傳統手藝,學習旗袍中的儒家思想道理,將中國幾千年歷史得以沉澱並融入旗袍每一尺布裏。

不過,靳青青老師感嘆,現時鮮有人繼承真正的傳統手藝,一把尺、一顆鈕扣都非常講究。惟近年市場常有製作「改良旗袍」,卻失傳統手藝的味道。靳青青老師首次與年輕藝術家黎嘉玲合作,直言合作愉快,因黎嘉玲能將藍曬藝術融合在五幅裁內,保留其特色,「同埋嘉玲真係做到物盡其用,冇浪費到任何一塊布!」靳青青希望能繼續教導不同的有心人學習此工藝,像播種一樣有人承傳下去。

藍曬主要以半透明或實色的物料,透過日曬的洗禮,讓清水慢慢地顯影,放置不同物料,隨着光的角度,曝光時間量,甚至紙張、布等的影響,逐漸構成藍白色影像作品。

五幅裁是中華文化袍服的雛形,由五幅布剪裁製成。每幅布的闊度為一尺,約37厘米,並以物盡其用為原則。

熱愛傳統文化的藍曬藝術家黎嘉玲認為,馬來西亞的傳統文化為當地人生活的一部分,如身穿娘惹服。(陳諾希攝)

藍曬藝術家黎嘉玲因鍾愛不同的民間小智慧及傳統文化,惟香港難以接觸,她毅然走到馬來西亞,展開3年的旅居生活,「會去馬來西亞,係因為當地好多傳統文化都係佢哋生活嘅一部分。例如當地人着娘惹服出街係一件好平常嘅事,但如果係香港着古服就好多人都覺得好奇怪。」

自覺承傳責任 首嘗製作五幅裁

作為藝術家,她認為有責任將陸續流失的傳統文化大肆宣傳,故不斷以新方法呈現給他人,於是她曾製作一作品—將娘惹服曬在藍曬紙上。其後,在機緣巧合下接觸到「祺袍堂」的靳青青老師,嘉玲在由零開始,學習人生製作旗袍的傳統手藝,再將別具東南亞特色的藍曬融入旗袍製作出一幅藍曬五幅裁。她指,整個製作過程需要爭分奪秒,「有好多嘢想知同埋學,好驚有日師傅唔再教」。

作品圍繞香港即將消失的事物

嘉玲開展學習旗袍手藝之路,在靳青青老師的指導下,她由零開始,用2個月時間,製作第一幅五幅裁。其後,再回家開始製作一幅半透明的五幅裁,再進行藍曬工序。「本來以為手鏠五幅裁會係最花時間,但係呢個作品好大,所以一定要用日光曬先可以做到,不過嗰排天氣好差,成日落雨,所以最後變咗曬嘅過程最耐,前後都要用2個月。」而此藍曬五幅裁的作品,在南豐紗廠《慢一天流浪團》的展覽中展出。受疫情影響,令旅居嘉玲留港,她亦已開始計劃下半年製作。不過她強調,作品都會圍繞香港即將消失的事物來融合藝術,望記錄及承傳。

南豐紗廠由7月4日起至8月30日,以《慢一天流浪團》為主題,邀請香港不同媒介的藝術家與南豐紗廠好匠合作活動系列,透過藝術創作、展覽、工作坊、音樂及繪本等活動來展示紗廠內各種工匠的工藝,希望能讓大家能放慢步伐,細緻地從不同形式的體驗中領略工藝之美。


Let's block ads! (Why?)




July 05, 2020 at 04:49PM
https://ift.tt/2Z1iO80

兩代本地藝術家首合作製「藍曬五幅裁」 望承傳傳統工藝 - 香港01

https://ift.tt/30LWZuj


Bagikan Berita Ini

0 Response to "兩代本地藝術家首合作製「藍曬五幅裁」 望承傳傳統工藝 - 香港01"

Post a Comment

Powered by Blogger.